泾源县地处固原市六盘山生态核心区,自然环境优越,野生中药材丰富,培育驯化种植发展六盘山道地中药材条件得天独厚。近年来,泾源县依托生态资源与创新机制,实现中药材产业链规模化、标准化与农村一、二、三产融合,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,直接赋能农民增收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。
近期,泾源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、相关单位负责人,深入泾源县中药材种植驯化、加工销售大户和中药材种植专业村专业户,采取实地查看、座谈交流等方式,重点围绕“培育壮大中药材产业,促进农民稳定增收”开展专题协商调研。
调研中,每到一处,调研组都仔细看、认真听、详细问,掌握第一手资料。委员们了解,泾源县依托六盘山冷凉气候优势,种植中药材7万余亩,建成良种育苗基地4个、大田规范化种植基地9个、粮药套种基地3个、林药间作基地8个及初加工基地4个。泾源县拥有12家中药材企业,覆盖种植、收购、初加工及销售业务,年加工鲜货超4000多吨,开发中药饮片、功能食品、药膳等延伸产品,年产值近亿元。培育9个中药材示范村,通过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示范带动20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,户均增收超1万元。
调研结束后的协商座谈会上,委员们与种植户、合作社带头人、企业代表围坐一堂,围绕产业发展中的痛点、难点、堵点,坦诚交换意见,共同探寻破局之道。
“调研中,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亟需解决的问题。”泾源县政协常委马义红说,虽然泾源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7万余亩,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,散户种植占比过高,品种选择存在盲目性,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。他建议组织相关专家和本县中药材种植、销售大户、合作社、企业带头人,结合中药材市场行情科学论证,精选适宜驯化培育的六盘山优质高品道地中药材品种,如黄精、淫羊藿、盘贝母等,建立品种驯化与扩繁体系。
“在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,以初级农产品输出为主,精深加工环节严重缺失。目前六盘山道地药材加工企业数量少,且多停留在粗加工阶段,导致产品附加值低、品牌效应弱,产业效益不高。”泾源县政协副主席冶兴亮的发言引发了在场企业代表的共鸣。他建议科学确定六盘山优质高品道地中药材,建立“政府+科研单位引种驯化、企业+大户扩繁育苗、大户+农户规模种植”机制,鼓励成立中药材协会,由专业人员指导,推广种植技术,采取“一乡一品”或“几乡一品”,扩大种植规模,形成规模种植效应和品牌效应。
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。协商座谈中,委员们表示,泾源县90%以上种植户缺乏系统的中药材种植知识,对标准化栽培技术、市场规律等基础认知存在明显欠缺。大家建议,在泾源县现有中药材种植、销售人才的基础上,采取外出学习培训、跟班学习、县内集中培训、邀请外来专家等方式,培养六盘山精品道地中药材种植、加工人才。
“要积极创造条件,争取中药材精深加工的相关资质认证。重点引导和支持有基础、有潜力的种植大户、合作社和现有企业,向产业链下游延伸。”
“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专注于开发中药饮片、中成药、保健品、药食同源产品等多元化精深加工产品的龙头企业,擦亮‘六盘山优质高品道地药材’这块金字招牌。”
……
协商会上,委员们提出的问题精准深刻,建议务实管用、操作性强;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积极回应,承诺研究落实;企业、合作社和种植户代表畅所欲言,反映了真实的诉求和期盼。各方在互动交流中增进了理解,在观点碰撞中凝聚了智慧,在共谋发展中形成了合力。
会后,泾源县政协经过认真梳理和归纳委员意见建议,形成《关于“培育壮大中药材产业,促进农民稳定增收”的专题调研视察报告》,提交泾源县委、县政府,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精准把脉、提供有力决策参考。 (记者 邓 蕾)